据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专家的调查分析,敦煌壁画所用颜料中,红色有:土红、朱砂、铅丹、密陀僧;绿色有:氯铜矿、石绿;白色主要为:滑石、硬石膏、石膏、白垩、高岭石和云母。现在我们看到的黑色,大部分可能是含铅的颜料变色的结果,当然,古代壁画中也同样应用黑色颜料,所以,现存的壁画颜色存在较复杂的情况,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。由于部分颜料中包含了容易变色的成分,在日晒及一定湿度变化的条件下, 就产生了变色,其中如某些红色和白色颜料,经过千百年的时间,现在已变成黑色。
敦煌壁画大部分都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,-般来说,时代越早,变色的情况越重。从用色的情况看,凡是用色较丰富,层次较多的壁画,变色就比较严重。北朝时期的壁画多采用西域式晕染法,,用色厚重,因此变色较严重。南代观画有两种风格,种境用色重的,变色也较严重:种是用色淡的,相对来说,变色就少。另外,用色较单纯,混合色用得成者为了突出线描造型,而用色较淡的壁画,变色酒相对较少,从而保存了相当部分未变色的壁画。山代壁画也有不少是变色很厉害的,但由于唐代保在洞窟较多,可以找到一些变色轻, 或者变色不明能的洞意,对比研究,就可大致了解当时壁画的原貌敦煌石窟有不少是前代营建之后,后代又进行了重修、重绘的。重修时,往往在原壁上再敷泥进行重绘。这样的壁画称为“重层壁画”。有的洞窟重以达三层,也就是说,有三个时代的壁画存在。而后代重修的表层壁画一定程度 上保护了底层壁面,使之变色速度减慢。因此,当表层的壁画脱落之后,露出的底层壁画往往还保持着较新的状态。最典型的是初唐贞观十六年(648 年)营建的莫高窟第220窟,此窟于宋代重修,重绘壁画覆盖了全窟。但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,表层壁画被剥开,露出了底层的初唐壁画,使我们得见初唐绘画的真实面貌。第263窟原建于北魏,也是在宋代重修。在上个世纪初,部分表层壁画被剥开,露出了北魏壁画的原貌。由于表层壁画的覆盖,使早期壁画受到一定的保护, 变色氧化的程度较轻,因此,这些底层的壁画就成了我们今天认识初期壁画的标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