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个庙石窟位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西北约20公里处。 这里党河曲折向东面流,在河北岸分布着一片石窟群,均坐北朝南,因主要有五个洞窟,俗称五个面(庙也就是指石窟入实际上至少曾有过十多个洞窟,由于这一带气候 比敦煌湿润得多,大部分洞窟已经塌毁或被积沙掩埋,现存有壁画的洞窟西区有4个,东区有2个。从它们的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看,与敦煌石窟同属一个体系,而又有自身的一些特点。五个庙石窟最早开凿于北朝晚期。大约在归义军曹氏晚期(北宋)到西夏期间,五个庙石窟进行过较大规模的重修、重绘。现存壁画大都是这一时期重绘的。五个庙石窟壁画继承了敦煌壁画唐代以来的传统,洞窟中以经变画为主,内容上显密杂陈,既有大乘佛教的维摩、弥勒变等,又有密宗的千手千眼观音以及藏密的曼茶罗等。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与莫高窟、榆林窟同期壁画相比,有较一致的地方,也有其独特之处。从现存壁画看可分为:经变画、尊像画、曼茶罗、世俗人物像及装饰图案画等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