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煌石窟的营建经历了十六国(北京)、北魏、西魏、北周、隋、唐(分为初唐、盛唐、中唐、晚唐)五代、宋、回鹘、西夏、元共十一个时代,历时一千多年。清朝至民国年间,莫高窟仍有信众对石窟进行维修和补塑、补绘。世界上没有哪一处文化遗迹延续了这样长的时期,并且每个时期都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保存下来。从石窟艺术发展史的角度,我们把敦煌石窟大体分为三个发展阶段。
一、中外艺术融汇交流的时期
这一时期经历了北凉、北魏、西魏、北周,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北朝时期,学术界往往把这时期的艺术称为“早期艺术”。这一时期在政治上经历较多的变化,朝代的更替, 地方统治者的变化,常常免不了会影响到艺术的发展。如北程来至 至西魏初,北魏家家乐阳王元荣出任瓜州制史,根快就为教规石窟带来了新的艺术风格。 而北周时代新的理念,又使敦煌石窟重新恢复来自西域的风格。 西域风格、中原风格就在这时代的变迁中逐步融合,从而形成了既不完全是西域式的,也与中原式有别的特色。